九一八前后以及爱国生意
欢迎关注我的新公号
说起九一八事变,这是国人挥之不去的国耻。说是国耻,很大程度是因为不抵抗。
如果坚决抵抗,日本人是很难轻易得手的,对比一下当时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关东军和驻守东北的中国东北军的实力就知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看关东军,总兵力2万余人,由4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和一个重炮大队组成,小日本称之为的所谓重炮其实都是轻型火炮。
石原莞尔为了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日本国内偷偷地运来了2门四五式240毫米重榴弹炮,200发炮弹。东军的其它火炮均为轻型火炮。
而关东军的正规军只有1万人,在乡军人(相当于民兵)约1万人,警察3000人。空军飞机35架,海军则没有。
再看东北军,总兵力四十余万,包括海陆空三军。
陆军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装甲兵兵种齐全,大炮1000多门、迫击炮3000多门,坦克50辆。装备在国内是最先进的。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
海军有大小舰艇27艘,总吨位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其中巡洋舰3艘,另有8架水上飞机,2个陆战大队,总兵力约3万人。
空军拥有各型飞机273架,此外还拥有一家飞机修理厂,不能自造飞机,但可以修理飞机。
从东北军的装备看出完全可以碾压包括中央军在内的关内军队。更重要的是东北军的素质同样可以碾压关内军队。
不要小看其海军规模不大,但海军是技术兵种,不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丘八可以胜任的。
说到空军,更别小看这273架在当时不算太先进的飞机,但运行这个系统,需要多少技术人才?飞行员不是发杆枪就可以飞上天的,还有飞机的日常维护以及飞机修理厂,更需要庞大的技术人才队伍。
支撑以上这些的需要雄厚的财力,那么当时张学良接手他老爹留下的家底怎样呢?别的不说,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抢走了约18亿银元,按每银元0.6两计算,也是10.8亿两白银。
就是如此雄厚的家底,国内最强的东北军,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日本关东军仅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侵占了东北全境,致使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锦绣河山、无尽宝藏尽落敌手。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其实就是以少壮派军官石原莞尔为首几个“佐们”,日本政府当时是不知情的。在事态进一步升级后,因为关东军确实兵力不足,需要支援时,日本政府并没有积极响应,奉行的“不扩大”政策。驻朝鲜的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绕过内阁向军部提出请求,在军部的支持下,林铣十郎出兵东北支援关东军。
看着这群佐们冒险成功,而且越打越顺,军部迫使内阁会议对承认佐们军官的擅权行动并由中央拨付军费,之后天皇也予以认可。
试想一下,如果从一开始坚决抵抗,关东军吃瘪的话,石原莞尔这几个佐们发动擅自行动不太可能得到军部、内阁的支持,也就很难侵占东北全境。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九一八”之后,东北在短短四个多月就全境沦陷,张学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学良这个军阀二代,其心性懦弱,远无法与其窃据高位匹配。其接过父亲位置之后,没多久去不自量力去招惹苏联。
此时的苏联,给人的印象是“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但张学良不知道是此时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西方,特别是美国、法国的资金和技术(亮瞎了你的钛合金狗眼了吧)源源不断流入,再加之共产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性,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苏俄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
张学良掌控的东北,实力在国内是第一这没得说,但已经远远比不上此时的苏联了。你能修飞机,人家能造飞机了,你能修汽车,人家能造汽车。能造汽车,就离能造坦克不远了。
张学良自不量力去招惹苏联后不出意外地吃瘪了。
没事的时候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在中东路战争中被苏军揍了一顿后就胆小如鼠、畏敌怯战。
张之所以不抵抗,绝不是其晚年冠冕堂皇所说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真实的原因是之前张被吓破了胆,他的原话是“东北军与苏军作战都打不过,更何况要面对比苏联态度和战意更加强硬的日本人了。”
在加之之前借口调停中原大战,张率领东北军主力入关(但留在关外的东北约20万,再加上地方守备大约20万),占据、控制了晋、冀、察、绥四省,以及当时北方最为发达和极具军事价值的平、津、青岛三市。
军阀的本性让张学良担心东北军已经入关的主力若出关抗日,一旦与日军爆发战争,陈兵边境的苏军顺势重演日本人在中东路战争的动作。
张认为东北军在日军苏军战略夹击、威胁之下,势必损失惨重,首尾不顾,还会丢失已经占据的冀、察、绥四省,以及当时北方最为发达和极具军事价值的平、津、青岛三市,从而失去了割据的人枪、地盘筹码。
张作霖也是军阀,但至少还有节操和底线,张学良作为军阀二代,土匪仅有的一点节操和底线都不存在了。
石原莞尔评估在东北发动军事进攻的危险程度时知道这无疑这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但石原莞尔对中国当时现状的分析、对中国各派系的分析、对中央和东北关系的分析、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性格分析,都非常精准。
石原莞尔说“我用竹刀都可以打败张学良”,这并不是妄言,而是客观事实。
石原莞尔对张学良分析到位,清楚地了解这个心性懦弱,没事的时候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大敌当前就胆小如鼠、畏敌怯战的军阀二代。
不仅是东北王张学良如此蹩脚,就是南京政府的表现也是令人失望的。
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灵魂和脊梁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表现如何呢?就是石原莞尔中国学界、文化界的评价及结论那样:尖刻、不堪。
石原莞尔在评论中国军政官民时的结论是“官乃贪官,民乃刁民,兵乃兵痞;政府欺压民众,官民对立;若外国入侵,民众不会支持政府”。
而对于学、教、新闻界的各类知识分子更加不堪“中国的爱国学生是世界上最乱的,就是他们起哄闹事,把老百姓推到最前线,然后他们转身就走了。”
在如何善后九一八的问题上,中国的学、教、新闻界的各类知识分子的表现和石原莞尔的预判一样,可谓色厉内荏、狂妄无知,同时又胆小如鼠。
1931年之前的12年,也就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利,国运就被一群躁动不安又自命不凡的充满着法兰西波澜壮阔大革命激情的知识分子绑架,投入到一场乌托邦幻象之中。
12年之后,这群有着乌托邦情怀的躁动的左棍们的表现比1919时更加糟糕。
看看这群黄左的前世当年是如何表演的呢?
首先,当年学界的精英们和今天的小红粉有着如出一辙的幻觉:认为只要我堂堂大中华抵制日货一年半载,日本经济必然崩溃,我等就可不战而胜。
我们今天都能看到的熟悉的场景,在主流知识界的鼓噪之下,整个中下层民间,哪怕是贩夫走卒、广场舞大妈甚至嫖客妓女都深受感染。
开战、开战!占据主流媒体的左棍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比如著名的上海光华大学的教授王造时、罗隆基,以及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等人。
反正吹牛不打草稿,也不用他们真的身赴前线,只是政治正确、满嘴口炮,不用负责还能收获一大票粉丝赚打赏赚流量, 何乐而不为?
但凡抗日文章,只要话狠调子高,必定畅销,稿费、流量滚滚而来,就如同今天的卢某文、金某荣一般。
流量、稿费赚足了,于是这些学界的左棍们开始浩浩荡荡开赴南京请愿,学界元老蔡元培想要劝阻,要学生稍微温和一下,就遭到了群殴。别看这群莘莘学子貌似手无缚鸡之力,但打个60多岁的老人还是不在话下。
根据中华民国史事纪要记载,蔡元培“甫发数语,学生即将蔡氏拖下殴打”。
其中还有巾帼女英雄,一位学艺术的女大学生怒发冲冠地打了蔡元培一耳光。
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莘莘学子下手还真狠,打得这个60多岁的老人夹着尾巴灰溜溜住进了医院。
挨了打的蔡氏没有一点脾气,出于政治正确,还必须在记者面前摆出高姿态:
对于学生救国之轨内行动,纯洁热情,仍愿政府与社会加以维护,绝不因今日之扰乱而变更平素之主张也。
打完蔡元培这个60多岁的老人之后,爱国学生们向南京政府提出强硬主张:立刻退出国联,全国总动员,向日本宣战,武力夺回东三省。
以当时中国的国力以及实际所处的国际环境,这如同过家家一样儿戏。蒋介石没撤,就建议学生们投笔从戎、参军报国,结果学生们即刻作鸟兽散。
张学良一看既然你不愿意参军,就提议学生们在后方担任负责后勤运输之类的工作,结果学生们不仅怕死,还怕累,再说了肩扛手提是我等下凡的文曲星干的事吗?
学界这一闹,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干扰了南京政府的外交努力。原本在国联的斡旋下,英、美、意大利等国联军将被派往锦州,隔开中日军队的接触,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因为学界裹挟民意,南京政府又被民意绑架,使得借助国联干涉的意图,只能偃旗息鼓,最终铩羽消声。
于是,关东军抓住战机,顺势攻占锦州,东北军溃逃关内,东北全境终于落入日军之手。
在日军攻占东北的过程中,马占山部奋起抵抗,消息传来,自然这个热点要大蹭特蹭。
于是,最狗血的闹剧上演了,500多学生群情激昂,喊着口号,还抬着棺材,表示要步行前往东北抗日。
这爱国秀也过头了吧?鲁迅哭笑不得,叹道:中国现在不是已经有铁路了吗?还要步行去东北?
是啊,步行去东北,走到何年何月?
这爱国爱得真安全,这爱国生意做得可真不亏。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会有惊喜